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Taipei, Taiwan
投資是一輩子的功課

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

低風險卻高報酬

依照現代投資理論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所以低風險只會有低報酬,高風險才有高報酬。但其實如果買的夠便宜,低風險其實代表著高報酬。

低風險卻有高報酬,這聽來太好而不像是真的。但是在投資的世界裡,這才是合理的邏輯。在股價上漲的時候,其實風險也在往上堆積。假設我們計算出一個股票的合理價值是50元,當股價跌至20元的時候,買進這檔股票,肯定比在30元的時候買安全,也就是低股價帶來低風險。如果我們在股價七十元的時候買進,肯定比在50元的時候買進危險。所以在股價上升的過程中,其實風險也在堆積,股價下跌的時候,風險其實在減少。當然,必須確定你估算的股票價值是正確的。

低風險與高報酬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,當股票價格低於股票價值越多時,風險越低,因為再往下跌空間也越來越小了,也可以說往上的空間越來越大了。風險越小,報酬越大,風險和報酬的確是同一件事。聽起來很有邏輯的一件事,為什麼反而不被採納呢?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:

1.        現代投資理論計算風險的衡量方法是計算波動性,像是變異數,或者標準差。股價下跌的多,波動性自然大。根據波動性等於風險的定義,股價下跌的多,算起來反而風險變大了。

2.        投資人打從心裡不相信,天下會有白吃的午餐,認為其中必定有不為人知的危險。這種心理也許來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,風險變小,報酬率卻變高聽來不合理也不公平。許多投資人總是相信,一定有內幕人士才知道的消息,今天的下跌,代表知情人先行出貨,以後這家公司必定會有大問題。這種被害人心理,不合理但也是人之常情。

3.        人是群聚的動物,股票下跌,通常代表賣股票的人多於買股票的人,大部分投資人寧願隨波逐流一起賣股票,也不願意違背大多人的方向,反向而行。但是如果你相信市場中獲利的是少數,其實做少數派贏的機會比較大。

衡量投資風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事後看來風險小的投資,其實不一定很安全。事後看來很安全的事,事實上可能風險很高,不能以結果來判斷風險高低。08年金融風暴時,很多機構投資人都在搶進美國公債,公債價格飆高,也就是殖利率創低。投資人願意忍受這樣低利率的原因是害怕風險,所以拋售看似高風險的股票,公司債,轉向保證能夠還本付息的美國國債。事後看來,這的確是成功的資產轉換,但我認為其中隱含極大的風險。第一,美國政府實行量化寬鬆,冒著高通膨的風險,拼命將流動性釋放到市場中刺激實體經濟。如果通貨膨脹率因此大幅上升,美國公債的殖利率也要上漲,公債價格就要下跌。雖然名義上是保本付息,但是因為通貨膨脹,投資組合中的公債會大跌,其實有很大的機率會虧損嚴重。第二,美國公債殖利率在08年已經跌的非常低,十年期的殖利率大約在2%左右,基本上再往下跌的空間很小。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接受把錢借給政府,十年間每年只收取2%的利息。也就是說在這個水準,利率往上漲的機會遠遠大過往下跌的空間,利率與債券價格成反比,也就是債券價格下跌的空間遠遠大於往上漲的空間。做個簡單的計算,當利率維持在2%的時候,債券價格不變在100元,當債券利率下跌50%1%,債券價格會上漲到109.47元,上漲9.47%。當債券利率上漲50%3%時,債券價格會下跌至91.47元,下跌了8.53%。兩者的差距不大,但是考慮到利率上漲與下跌的機率,買進國債其實不是一個划算的交易。10年期政府公債只付1%的利率,發生機率真是非常小。相反的,在2000年後,08年金融風暴以前,10年期公債從來沒有低於3%,最高曾經高達6%以上。如果十年期公債利率真的反轉上升到6%,債券價格會下跌到70.56元,下跌29.44%。這樣看來,08年高價搶進美國公債,其實是高風險,低報酬。看來低風險,但是因為低報酬率,實際上卻是高風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